李世民对李世勣是很不信任的,《资治通鉴·卷一百九十九·唐纪十五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“贞观二十三年,夏,四月,乙亥,上行幸翠微宫。上谓太子曰:‘李世勣才智有余,然汝与之无恩,恐不能怀服。我今黜之,若其即行,俟我死,汝于后用为仆射,亲任之;若徘徊顾望,当杀之耳。’五月,戊午,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;世勣受诏,不至家而去。”
可用则用,不可用则杀,这就是李世民对将帅之才李世勣的真实态度,这也是可以理解的:李世民活着的时候,自然可以压制手下那批功臣宿将,但是太子李治年轻德薄,包括长孙无忌等老臣老将都以长辈自居,不采取一些措施试探甚至除掉是不行的。
无情最是帝王家,李世民对并肩战斗多年的李世勣不十分信任,既是“为江山社稷着想”,也是因为那些瓦岗军出身的将领,大多“轻于去就”,魏征、徐世勣都曾在被俘后向“大夏国”窦建德投降,且都曾向窦建德献计:魏征建议窦建德趁着李世民在洛阳与王世充对峙之机,派奇兵突袭李渊兵力空虚的长安;李世勣投降后也向窦建德献计,至于那条“妙计”是想坑谁,估计李世民听了汇报之后,也是难以置评的。
展开剩余83%隋末乱世,群雄并起,就像乱七八糟的大戏台,反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,“择木而栖”的“良臣”和“良将”也像“龙套”一样,换套衣服就可以跟着不同的“主角”跑圆场。
我们熟知的秦琼、程咬金、罗士信都曾换过好几任主公,魏征和李世勣换的次数也不少,我们仅以魏征为例,就会发现所谓的“忠臣”在乱世中基本是不存在的。
魏征原本是隋朝武阳郡丞元宝藏的秘书(典书记),跟随元宝藏加入瓦岗军后不太受李密待见,“进十策以干密,虽奇之而不能用”,跟随李密降唐后,魏征还是坐冷板凳,就想立功升职,结果又悲剧了:“随密来降,至京师,久不见知。自请安辑山东,乃授秘书丞,驱传至黎阳。俄而建德悉众南下,攻陷黎阳,获征,署为起居舍人(记载皇帝言行的秘书,当时窦建德已经称帝,国号夏,年号丁丑、五凤)。”
魏征向窦建德献计,自以为李渊李世民并不知道,没想到却被窦建德的黄门侍郎张玄素告诉了李世民,李世民想起来就心有余悸:“如果窦建德听了魏征的建议,我就回不了长安了。”
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一直很微妙,所以咱们讨论李世勣“妙计”的时候,就暂且把魏征放在一边——隋末乱世就像汉末三国,谋士将帅吃谁的俸禄就给谁出力献策,关羽尚且能在刘备寄居袁军的时候替曹操斩杀袁绍首席大将颜良,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。
魏征自立“诤臣”人设,“明君”李世民还真不好意思杀他,最后只是推倒了魏征墓碑泄愤,对李世勣,则是真动了杀机。
《旧唐书》和《新唐书》为大唐名将列传,当然是只说好话而对“劣迹”一笔带过或干脆不提,而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主编以供皇帝阅读参考,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所以对很多事情记载都比较详细。
《资治通鉴·卷一百八十七·唐纪三》记载了魏征和李世勣被俘的过程和窦建德封他们的官职:“建德还攻黎阳,克之,虏淮安王神通、李世勣父盖、魏征及帝妹同安公主。唯李世勣以数百骑走渡河,数日,以其父故,还诣建德降。建德以李世勣为左骁卫将军,使守黎阳,常以其父盖自随为质。以魏征为起居舍人。”
李世勣因为父亲被俘而主动投降,看起来是一位孝子,但是熟读唐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,后来李世勣看窦建德不能成事,就又带着窦建德拨给他镇守黎阳的兵马回归唐军,可是没管窦建德会不会杀李盖。
窦建德给李世勣的官职确实不高,跟李渊对徐盖、徐世勣(当时还不叫李盖、李世勣)的封赏没法比:“授(徐世勣)黎阳总管、上柱国,莱国公。寻加右武候大将军,改封曹国公,赐姓李氏,赐良田五十顷,甲第一区。封其父盖为济阴王,盖固辞王爵,乃封舒国公,授散骑常侍、陵州刺史。”
李渊给李世勣的封赏远高于秦琼程咬金——秦琼的上柱国、翼国公,程咬金的宿国公都是屡立战功打出来的,而李世勣是刚投降就赐姓封爵,还差点封王。
多大的官爵得有命才能享受,所以李世勣在父亲被俘后毫不犹豫地投降了——他当时手下只剩下几百骑兵,不投降就会被消灭,父亲被俘,正好给了他一个“名正言顺”的借口。
要不是窦建德足够厚道,李渊在京城赏赐的大宅院,就全归李世勣一人了:“武德三年正月,世勣舍其父而逃归,执法者请诛之,建德曰:‘勣本唐臣,为我所虏,不忘其主,逃还本朝,此忠臣也,其父何罪!’竟不诛。”
窦建德之所以不杀李盖,可能是因为李世勣为他立下了大功——后来成为“唐将克星”的刘黑闼,就是被李世勣击败生擒后献给窦建德的:“漳南人刘黑闼,少骁勇狡狯,与窦建德善,后为群盗,转事郝孝德、李密、王世充。世充以为骑将,每见世充所为,窃笑之。世充使黑闼守新乡,李世勣击虏之,献于建德。建德署为将军,赐爵汉东公,常使将奇兵东西掩袭,或潜入敌境觇视虚实。”
刘黑闼后来报了被俘之仇,带领窦建德余部将再次归唐的李世勣打得全军覆没,李世勣仅以身免——如果李世勣被刘黑闼俘获,肯定是要一刀两断的。
在率部归唐之前,李世勣曾向窦建德献计:“曹、戴二州,户口完实,孟海公窃有其地,与郑人外合内离;若以大军临之,指期可取。既得海公,以临徐、兖,河南可不战而定也。"
《资治通鉴·卷一百八十八·唐纪四》明确记载,窦建德对李世勣的献计深以为然,就派“国舅”曹旦带领五万大军与李世勣的三千人马会合,准备一举拿下河南。
武德二年十一月到十二月,李世勣向窦建德献计谋取河南的期间,李世民正带着秦琼程咬金等人在山西打宋金刚、尉迟敬德和寻相。
因为窦建德的夫人刚好生了儿子,所以窦建德没有亲自出马与李世勣会和,于是李世勣找机会又回了唐营,据他说那条“妙计”是为了对付窦建德的:“谋俟窦建德至河南,掩袭其营,杀之,冀得其父并建德土地以归唐。”
这种说法笔者一直有疑问:李世勣只有三千人马,窦建德大舅哥曹旦有五万人马,如果窦建德亲自前来,还不得有十几二十万人?这么多兵马,李世勣那三千人偷袭能成功吗?
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,别说是突袭窦建德,就是打曹旦,李世勣也认为自己力不能及:“世勣与曹旦连营,郭孝恪劝世勣袭旦,世勣未决,闻旦已有备,遂与孝恪帅数十骑来奔。世勣、孝恪至长安。曹旦遂取济州,复还洺州。 ”
郭孝恪劝李世勣突袭曹旦的时候,已经和“贼帅魏郡李文相,号李商胡”结盟并准备一起行动,但李世勣还是不敢,只是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归唐营,这说明那三千人马,并不跟李世勣一条心,所以李世勣“中心开花”击败窦建德并夺回李盖、夺取窦建德地盘献给李渊将功补过,可能只是说说而已。
李世勣跑了,李商胡也被窦建德杀掉了,所以李世勣那条“妙计”是帮窦建德还是坑窦建德,读者诸君心中想必已经有了明确判断:如果窦建德不是因为弄璋之喜而误了行程,能不能全取河南之地,并进而与李渊李世民逐鹿中原?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倍盈配资-股票配资公司-杠杆配资网站-股票如何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